新世纪以来,中国糖业发展先扬后抑,2007/08年制糖期食糖产量达到1484万吨高峰后,伴随着食糖生产规模震荡下行,各种利益交织纠缠,企业效益大起大落,糖农信心和收益难以保障,产业生态欠和谐问题日益显现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糖业优化升级的战略决策,促进糖业高质量发展,本文就“十四五”时期构建中国糖业和谐共赢美好新生态问题,从战略务实方面作粗浅探讨。
一、进退维谷,中国糖业的基本格局与趋势
——“东糖西移”遭遇阳台和飘窗,广西和云南成为国家食糖战略安全的主战场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糖业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蔗糖产业逐步从福建、广东向广西、云南的梯度转移史。1992年,广西食糖产量超越广东成为中国第一大食糖产区后,蔗糖产业自东向西进入快速转移期。“十二五”时期以来,广西、云南两省区食糖产量占全国的80%左右,占全国蔗糖产量的90%左右。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,东部地区的福建省已基本退出糖料蔗种植,广东省2020/21年制糖期食糖产量已下降至54.8万吨,并呈进一步下降趋势。 同时,贵州、重庆、四川、西藏四省(区、市)由于土地、气候等因素,基本不具备发展蔗糖产业的条件。因此,广西和云南已成为我国食糖安全战略的主战场,“东糖西移”已遭遇阳台和飘窗,移无可移、退无可退。
——“南糖北移”遭遇粮食安全战略阻击,内蒙古和新疆难堪国家食糖安全大任。由于土地资源优势,“十三五”以来,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北方甜菜糖进入快速发展期,占全国食糖的比重快速提升,在业界形成“南糖北移”“新认识”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内蒙古累计产糖260.13万吨,比“十二五”时期累计增长243.22%,占北方甜菜糖的比重达到45.24%,比“十二五”时期提高9.09个百分点。在内蒙古甜菜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,“十三五”时期北方甜菜糖累计产量575.06万吨,比“十二五”时期累计增长31.58%,占全国同期食糖总产量的11.94%,比“十二五”时期提高4.52个百分点(详见“2010/11—2020/21年制糖期全国食糖生产统计表”)。
由此,业界部分人士分析,南方蔗糖产区由于土地资源劣势,中国糖业的主战场将逐步向北方转移。但是,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国情: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、人均土地资源小国,有限的土地资源主要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北方旱地主要是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功能区,主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不可能有太多土地用于生产糖料。虽然2020/21年榨季,北方甜菜糖产量153万吨,达历史最高纪录,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14.34%。但从2021年开始,内蒙古等北方甜菜糖产区大幅调减糖料种植面积,支持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,预计2021/22年制糖期,北方甜菜糖产量将减产50万吨左右,在全国食糖总产量的比重下降到10%左右。因此,甜菜糖在全国食糖产量的占比15%可能是难以突破的天花板,“南糖北移”或将为成中国糖业梯度转移的伪命题。
银河集团/数据来源:《中国糖业年报》
——“外进内退”,国家食糖安全屏障日益矮化弱化。“八五”时期以前,由于我国糖业对内计划生产、计划调配,对外仅从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有少量进口,我国食糖消费自给率保持在90%以上,但供给偏紧。“九五”时期开始,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,国外低成本食糖开始凭借价格优势抢占我国市场,食糖自给率逐步下降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,国外食糖对国产糖的冲击更大,“十五”时期,食糖自给率跌破90%,“十二五”时期跌破85%,“十三五”时期跌破70%。据《中国糖业年报》银河集团/数据,“十二五”时期,全国食糖累计产量5891万吨,消费量7020万吨,自给率83.92%,消费对外依存度16.08%;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国食糖累计产量下降到4816万吨,消费量增长到7570万吨,自给率63.62%,消费对外依存度暴增至36.38%,食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。刚过去的2020/21年制糖期,全国银河app/食糖进口634万吨,约占同期全国食糖消费量的40%。
二、内忧外患,中国糖业的困境与忧虑
我国食糖产量居全球第3位,但缺乏国际竞争力,大而不强。推动糖业转型升级,提升国际竞争力,建设我国“大糖盛世”,需要解决“四忧四患”。
(一)内忧:需解决四个重大而长远的问题
一是解决产业生态不够和谐与协同的问题。全国糖业生态不够和谐与协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。第一,南北发展不协同,国家糖业支持政策对北方甜菜糖覆盖不够。我国是银河app/食糖进口大国,消费对外依存度日益扩大,为了国家食糖安全,应该调动一切力量提高发展糖业的积极性。第二,东西发展不和谐,东部进口加工糖被视为中国糖业困境的“原罪”。有历史的原因,也有现实的原因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口原糖加工能力,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食糖消费的需求,造成西部耕地糖与东部进口加工糖两大利益主体的对立。近年来,国内食糖消费量的三分之一靠进口,西部耕地糖是中国食糖消费需求的保障主体,东部进口加工糖是满足消费需求的有益补充,二者缺一不可,应该加强东西合作。第三,期现合作不够紧密,期货套期保值的作用未体现。主要表现为期货交割价格经常背离现货市场,市场投机多于风险套保等。
二是解决土地资源禀赋不支撑问题。我国糖业与巴西、澳大利亚、泰国等食糖出口大国相比,生产成本的差距主要在农业,或者说,主要是糖料收购价格高出对方两倍以上。而造成这一差距最直接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地资源禀赋差。以广西为例,“少、山、浅、贫”是蔗田的基本特征。少,是指人均耕地面积和户均种植面积少,分别仅为1.3亩和15亩,而巴西和澳大利亚户均种植面积均接近1000亩。山,是指蔗田以山地、丘陵为主,土地坡度大、平整性差,保墒、保水性差。浅,是指土层浅,石头多。贫,是指土地贫瘠,多数蔗区属喀斯特地貌,土壤养分瘦弱不堪。
三是解决糖料蔗机械化收割难题。伴随着我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,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,人口红利逐步消失,劳动强度大、工作环境差的糖料蔗生产,特别是砍收环节,面临无人肯干、无人可用的困境,亟需加快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。但是,由于广西蔗田“少、山、浅、贫”的基本特征,造成甘蔗机收困难,种植宿根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。据广西农机中心统计,2020/21年制糖期,虽然全区糖料蔗生产机耕率达到98.96%,机种率达到62.95%,但机收率仅4.78%。在全区进厂入榨的4921万吨糖料蔗中,仅有235万吨机收蔗。影响糖料蔗机收推广的主要因素有“五个不”:第一,蔗田不宜机。蔗田坡度大、平整度小,田块面积小、石头多,不适宜机械收割。第二,农艺不宜机。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农艺标准化,但广大蔗农习惯于行距90厘米左右的密植。第三,企农不共利。糖厂和蔗农利益分割,对扣杂问题分歧大。第四,供需不积极。甘蔗供方蔗农,因机收损失率和破蔸率过高,对机收不积极;甘蔗需方糖厂,因机收甘蔗含泥沙、石头和蔗叶等杂物太多,影响出糖率和设备运行安全,对机收也不积极。第五,天气不给力。据常年平均统计,广西榨季生产期间,有三分之一的天气是雨天,仅此一个原因,导致有一半的时间,甘蔗收割机无法下田作业。
在这五个因素中,影响机收最主要的因素是蔗田和农艺不宜机。同时,由于土地条件差,国内甘蔗宿根周期普遍只有2—3年,而国外甘蔗种植的宿根周期普遍在5—6年。宿根周期短,也是推高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。
四是解决政策支撑依然不够给力的问题。中国糖业的首要问题是稳产保供,要实现稳产保供目标,首先要解决糖农的种植意愿问题。糖业是世界各国高度保护发展的产业,多数国家立法保护糖业发展,并实施高关税保护政策。全球平均关税税率97%;日本的甘蔗收购价格高达千元以上,80%左右的蔗款由政府支付;美国的糖料种植实施申报备案制,按计划生产;泰国实施甘蔗收购政府定价;印度实施出口补贴政策等等……这些国家的政策,都重点着眼于一个目标:保障糖料种植者的收益。也正是由于糖料种植的比较效益差,广西的糖料种植面积,已由2012/13年制糖期的1584万亩,下降到了目前的1100余万亩,减少了480多万亩,下滑约30%。糖料生产规模大幅下滑,造成糖厂产能利用率和效益低下,以蔗渣和糖蜜为原料的下游循环经济产业原料严重不足,进而造成制糖工业反哺糖料种植的能力下降,继而引发新的种植面积下滑,恶性循环。
(二)外患:需要破解四大事关糖业生死的关键问题
一是世界食糖出口大国生产成本远低于我国。我国糖业生产成本高,主要是糖料成本和糖料运输成本远高于国际食糖生产大国,直接影响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。以广西为例,据英国农产品经济研究机构(LMC)对2014/15年制糖期巴西、澳大利亚、印度、南非、泰国和中国广西6个国家(地区)制糖生产成本的对比分析,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24.44美分/磅,是巴、澳、印、南、泰5国平均价格(12美分/磅)的2.04倍,比最低的巴西(6.06美分/磅)高3.03倍;糖料蔗进厂运输成本为1.60美分/磅,是巴、澳、印、南、泰5国平均运输成本(1.36美分/磅)的1.18倍,是运输成本最低的泰国(0.83美分/磅)的1.93倍。唯一略有优势的是吨糖工厂加工成本4.64美分/磅,只相当于巴、澳、印、南、泰5国平均加工成本(5.01美分/磅)的92.6%〔详见“世界主要产糖国(地区)生产成本统计表”〕。
说明:银河集团/数据来源于LMC,2014/15年制糖期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以来,广西糖料蔗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,与国外的差距进一步扩大。根据国内有关机构提供的近三个制糖期广西与巴西、澳大利亚、泰国3国糖料蔗收购价格银河集团/数据显示,三个国家的糖料蔗到厂成本折合人民币均不超过200元/吨,而广西糖料蔗平均到厂成本(含运费)约530元/吨,成本差由2014/15年制糖期的2.04倍,扩大到2.65倍以上。按照8吨甘蔗生产1吨糖计算,广西吨糖生产成本仅原料蔗一项,就比对方高2600元以上,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糖业必须通过规模化、机械化、水利化和良种良法种植,提高糖料蔗单产和糖分,降低生产成本。
二是我国银河app/食糖进口关税政策难以保护国产糖业发展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。首先,我国银河app/食糖进口关税税率偏低。全球食糖平均关税税率97%,欧盟218%、日本346%、美国185%、印度150%,而我国配额内银河app/食糖进口关税税率15%、配额外银河app/食糖进口关税税率50%,严重偏低。在世贸规则面前,依靠提高关税税率来保护国内糖业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非关税保护措施,来调控国内市场,促进供需平衡,为国内耕地糖争取提升竞争力的时间和空间。正是由于低关税政策,诱发投机商在沿海大量布局进口原料加工项目。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银河集团/数据,目前全国已建成的进口原糖加工能力已超过1200万吨/年。
其次,糖浆和糖预拌粉进口税目设置不利于国产糖业发展。依据国务院税则委目录,未将糖浆和糖预拌粉类产品纳入税号1701(甘蔗、甜菜为原料的糖品)进口管理,而是另列税号1702,对东盟国家零关税进口,导致投机商在边境地区将国外低价食糖溶水后,逃避国家关税进口牟利。以东盟国家糖水进口为例,2017年1.83万吨,2018年2.2万吨,2019年16.7万吨,2020年暴增至109万吨,同比增长553%。亟需修改银河app/食糖进口关税税目,将进口糖水和糖预拌粉纳入税号1701从糖管理。
三是第二三世界国家糖业加快发展。糖业是市场充分竞争的传统农产品加工业,其基本特征是占用土地资源多、市场风险大、梯度转移明显。近来年,在发展中、欠发达国家(地区)糖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,全球食糖产量持续增长,预计到2024年前后,世界食糖市场将再次进入供大于求周期。2019/20年制糖期,全球食糖产量1.66亿吨,2020/21年制糖期1.80亿吨,预计2021/22年制糖期1.86亿吨。其中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印度、埃及、伊朗、肯尼亚、巴基斯坦等国家(详见“2019/20—2021/22年制糖期全球食糖产量统计表”)。
银河集团/数据来源:中国糖业年报(2020/21年制糖期)
四是美国逆全球化战略挑战中国食糖安全。由于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,“世界警察”美国担心全球霸权地位遭到挑战,开始对中国的发展实施全方位的“围追堵截”,对我国食糖战略安全构成严峻挑战。2021年,我国食糖自给率已下降至67%,如果不稳定并逐步提升国内食糖生产供给能力,当全球食糖供给进入偏紧周期或发生世界性灾难时,美国有可能对我国实施食糖贸易限制,影响我国食糖和食品安全,进而影响医药、化工等众多行业的发展。
本文为连载文章,未完待续……
热线:4006-230057
信息:0772-3023699
商城:0772-3023997